
期刊简介
《国际眼科杂志·IJO》简介 《国际眼科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是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眼科理事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2-5123、CN61-1419/R。本刊于2000年创刊,现为月刊。《国际眼科》杂志社是经国家工商总局审名注册的独立法人机构,胡秀文总编为法人代表。本刊由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G.O.H. Naumann/Bruce E. Spivey教授和世界卫生组织特别顾问R. Pararajasegaram教授及国际防盲协会主席G.N.Rao教授出任总顾问;中华眼科学会原主任委员张士元教授等出任名誉总编;陕西省眼科学会常委胡秀文教授任社长/总编辑;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所长惠延年教授任主编;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已被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并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据权威机构统计,2006年本刊影响因子为1.063,在我国16种眼科专业期刊中名列第二。它是我国眼科领域唯一的国际性刊物,遵照“让中国眼科走向世界 让世界眼科关注中国”的办刊宗旨,现已率先实现编委会及稿源国际化。英文原著栏目为本刊特色栏目,所刊发的全英文论文和国际论文居国内眼科杂志之首。它已成为我国眼科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为一综合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包括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论文。我们本着“想读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的办刊理念,将竭诚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欢迎投稿、欢迎订阅、欢迎引用本刊文献!地址:(710054)中国西安友谊东路269号电话:029-82245172/83085628 传真:029-82245172邮箱:ijo.2000@163.com ijo2000@126.com网址:www.IJO.cn;www.world-eye.cn(国际眼科网)
儿科评审新规:从手术量到诊疗温度
时间:2025-08-01 17:54:14
近年来,儿科职称评审体系正经历一场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过去以手术量、门诊量为核心的考核标准逐渐被多维度的诊疗过程评价取代,这一转变如同将医生的“成绩单”从简单的数字报表升级为立体化的能力图谱。新规强调,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不仅需要技术娴熟,更要具备综合诊疗能力、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对医疗质量安全的持续改进意识。
诊疗质量:从“刀尖功夫”到全程管理
传统评审中,儿科医生的手术量常被视为硬通货,但新规将焦点转向诊疗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例如,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指标(2025年版)》明确提出,需对诊断符合率、治疗方案规范性等专项指标进行动态追踪。这类似于用“显微镜”观察医生每一次查房的细节——是否准确识别罕见病?是否根据患儿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某三甲医院试点数据显示,采用新标准后,儿童哮喘控制率提升12%,抗生素滥用现象减少23%,印证了过程管理对疗效的直接影响。
患者满意度:倾听“小患者”的无声评价
儿科的特殊性在于,患者往往无法直接表达诉求,这使得满意度测评体系需更精细化。目前主流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一方面通过家长问卷覆盖环境友好度(如病房卡通元素)、沟通耐心度(医生是否蹲下与儿童对话)等维度;另一方面引入护理差错发生率、表扬次数等客观数据交叉验证。某省级儿童医院创新采用“玩具反馈法”,让孩子选择不同表情的玩偶表达就诊感受,这些非语言数据经专业转化后,成为医生服务评价的重要参考。
专项指标:破解儿科诊疗的“隐形考题”
新评审体系增设多项儿科专属考核项:
多学科协作(MDT)参与度:针对肿瘤等复杂病例,评估医生在跨学科团队中的贡献值,类似“拼图游戏”中每块碎片的价值;
电子病历质量:修订后的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标准要求病历不仅记录病情,还需体现个性化随访建议,相当于为每个孩子建立“健康成长日记”;
应急响应能力:通过模拟新生儿窒息抢救等场景演练,量化医生的临场决策速度与团队配合效率。
转型挑战:如何让“软指标”落地有声
尽管新规理念先进,但实施中仍面临标准统一性难题。例如,患者满意度易受非医疗因素干扰(如候诊时间),需通过权重设计剥离无关变量。部分地区试点“双盲评审”——专家不知医生身份,仅根据病历盲评诊疗思路,这种“去标签化”评价更能反映真实水平。此外,AI辅助分析系统正在推广,可自动抓取电子病历中的关键节点数据,减少人为评估偏差。
这场评审改革本质上是对儿科职业价值的重新定义。当手术量不再是“万能通行证”,医生们不得不将注意力从“快”转向“细”,从“治已病”延伸到“防未病”。正如一位参与标准修订的专家所言:“评价儿科医生的终极标准,应该是孩子康复后绽放的笑容,而非病历本上冰冷的手术记录。”未来,随着诊疗过程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儿科医疗服务的温度与精度有望实现双重跃升。